“保大还是保小?”,这句总以为只在产房门口才会听到的对话,如今却发生在了口腔科的诊室。一切源起于舌头上的一个“口腔溃疡”。
伪装成溃疡的舌癌,孕期遭遇晴天霹雳
35岁的晓静(化名)婚后一直想要个宝宝。经努力备孕,年7月如愿以偿,全家人都满怀希望,憧憬着小生命的到来。谁知,年12月初,晓静的舌头上长了“溃疡”,虽然不影响吃饭,但疼起来还是很难受,即使用了漱口液,两周后也没缓解,医院。
“其实舌头不舒服有两年了,之前就是有些白斑、溃疡,很快就好了,所以一直觉得是上火。10月份的时候发现舌头上有个1cm的小肿块和裂缝,但不疼,于是又忽略了。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就应该引起重视。”晓静回忆。
医院反复检查后,医生判断可能是舌癌,建议进一步活检确认。
舌癌?!这对正在孕中期的晓静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是一种恶性肿瘤,在孕激素的刺激下,容易快速增长,甚至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不仅会危及准妈妈的生命,也会影响腹中宝宝。而为怀孕的妈妈治疗口腔癌,不论是采用手术,还是放疗、化疗,都可能诱发流产、早产或胎儿畸形。如果等宝宝生下来再治疗,极有可能会因为孕期肿瘤快速进展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孕中手术难找先例,舌癌增大刻不容缓
经多方咨询,晓静找到了在口腔癌领域享有盛医院杨雯君教授。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杨教授通过门诊面诊检查及B超诊断,评估患者为早期舌癌,建议直接手术切除,术中送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避免采用活检方式,造成二次创伤。
一般说来,除非紧急情况,医生极少会为孕期患者进行选择性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因为这类手术必须由口腔科、妇产科、麻醉科共同参与,麻醉药物及手术刺激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孕期口腔癌手术更是罕见,几乎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按照以往的经验,对怀孕早期的口腔癌患者,一般建议先做引产牺牲宝宝,再治疗妈妈的肿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母亲肿瘤治愈后再考虑要宝宝。
对于接近预产期的口腔癌孕妈,往往会请产科医生评估胎儿发育情况,尽早实施剖腹产手术后再尽快治疗妈妈的口腔肿瘤。
但晓静如今怀孕21周,属于孕中期,眼看着肿物范围明显增大,最近短短十天内溃疡面积已经增加一倍,若拖延到产后再行手术治疗,大概率会出现淋巴结转移甚至全身转移的严重情况,很可能错失手术的最佳时机,影响准妈妈的生命,宝宝可能生下来不久就没了妈妈。
牺牲宝宝保大人吗?她已经35岁,也许错过了这个宝宝,就无法圆自己做母亲的梦想了。
口腔癌的孕妈与腹中的宝宝,一道进退两难的选择题摆在了医生与患者的面前。
多学科保驾护航,切除修复两步走
大人和孩子,能不能两个都要?也许可以!
医院口腔科迅速邀请了妇产科、营养科及麻醉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多学科会诊,希望可以为晓静找到一个两全之法。妇产科陆萌主任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告诉晓静:“结合你的孕期情况,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对胎儿产生致畸作用,而且,也不会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什么影响。”
陆主任的建议给了晓静一个定心丸,帮她排除了这最大的顾虑,下定决心在这个时候做手术。
有多年产科麻醉经验的耿桂启医生为她做了术前麻醉评估及详细方案,以保证胎儿和产妇麻醉安全。患者舌部癌瘤疼痛,进食比较困难,导致营养情况不佳;同时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虽然血糖现阶段控制稳定,但术后需要胃管流质饮食,如何在保证患者和胎儿营养充足的情况下,稳定控制血糖成了一个难题。所以,杨雯君教授邀请了营养科医生在术前一起会诊,为患者做了全面的营养评估,包含术后的饮食方案。
所幸患者术前B超检查未见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杨雯君教授综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制定手术方案为“舌恶性肿物扩大切除术+舌瓣修复术”,力争在完整切除肿物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修复缺损舌体形态和功能。
“整个手术的最大难点在于需要按照肿瘤根治的原则完整切除肿物,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舌体修复,同时还要平衡胎儿的情况,对多科室协作的要求非常高。”为孕中期患者进行此类手术对杨雯君教授来说也是第一次,挑战不言而喻。
手术排期一波三折,多科协作迎来“最好结局”
手术原定于年12月27日,但手术前晓静突然高烧,抗原显示阳性,由于新冠后上呼吸道症状比较重,经过双向衡量患者麻醉的安全及肿瘤的发展情况,手术日期被延后至今年1月3日。这段时间,不少医护人员也相继感染,晓静的焦虑情绪又开始蔓延……
口腔科助理Winnie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