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数起的第三个九天,也是一年里寒冷能量最强的9天。俗话说「冷在三九」,此时南方阴冷多雾,难见阳光;北方寒风呼啸,滴水成冰。
各地民谚都在说三九有多么的冷:「三九冻得索索抖」「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冻烂石头」……
今年的三九更是冷中之冷,有多冷呢?帝都已经开始挑战21世纪最低气温记录了……
不止是帝都,南方也纷纷沦陷:
-24℃!济南发布寒潮*色预警!或将迎来70年最低温!紧急提醒!洛阳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新一周一弱一强两股冷空气再袭江苏,最低气温下探至-13℃强冷空气来袭!还是三波!广州将遭遇今冬以来最冷考验……你所在的地方也受到三九寒潮的暴击了吗?这最冷的九天,我们应该如何平安度过,迎接大寒节气呢?接下来我们好好说道说道。
为何今年三九巨冷?内经早有预言!
去年小雪节气的文章里,就提醒过大家这是个干燥的冷冬。
从11月22日小雪到今年1月20日大寒的这段时间,是庚子年的终之气。《*帝内经》五运六气是这样描述的:
庚子岁终之气,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燥令行,余火内格,民病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
从小雪日到大寒日的60天,阳明燥金在泉为*,主导全年的岁运又是金运太过,会有一股强大的凉燥能量加持在冬藏时节上。
因为岁运和在泉这两股能量都是燥气,雨雪天气明显减少,却时不时会有寒气大规模进犯,而且伴随着天色昏暗、雾气蒙蔽。风木受到燥气克制,大风天气会比往年少,整个气候就像个电冰箱似的,又干又冷,闷闷的带着雾气。
三九这段时间正好是终之气的尾巴,干冷几乎是必然的。寒燥之气太重一方面是耗阳,一方面也会将火热郁住,所以怕风怕冷、郁热内燥的问题可能会加重。
此时人体阳气最弱,体内阴气最盛,特别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尤其要提醒的是体质阳虚气虚的朋友,
虽然又冷又燥的会让人不太舒服,但冬藏的能量却是足足的,比起暖冬而言,寒冷的冬天是件好事。北方有句民谚,「瑞雪兆丰年」,下雪的冷冬封藏之力才足,来年开春才有足够的能量去生长化育。
人体也是如此,冷冬更养人。自古民间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从三九到大寒节气这段时间,要想把身体调养好,就必须得借助这股超强的冬藏力,把阳气养足、潜藏好,来年才能正气满满,邪不可干。
寒冬伤阳究竟有多可怕?
阳气不足的后果远远不止是体虚怕冷,而且也不是中老年的专利,不少青壮年的亚健康问题,也往往是阳气不足惹的祸。
医院查不出什么毛病,就是提不起精神,难以学习工作;再就是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就患了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磨人的亚健康慢性病,都与阳气不足有关。
不要小看这个阳气,它还是你身体防癌的重要保障。*帝内经说「阴成形,阳化气」,各种增生、肿瘤、癌症都是「阴成形」的结果,需要阳气来化它。
你的阳气还够用吗?不妨对照着,看看下面这些症状,你有没躺枪:
脸蛋像个大油田,总是油腻腻地洗不干净手脚凉凉的,小腹凉凉的,胃冷痛,容易拉肚子喝水不少,但不解渴还老爱跑厕所难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还睡不踏实容易醒没人想你还老爱打喷嚏,动不动就着凉感冒超容易上火,生个气就冒痘,吃点辣就嗓子疼没精打采,白天特别容易犯困女生经期推迟,白带多而清,姨妈痛得想打人如果这些症状中了2条以上,那很可能都是你的阳气在呼救。
阳气的损耗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尤其是本该让阳气潜藏的三九天,反而还做一些耗散阳气的事情,比如贪凉、熬夜、过度操劳、剧烈运动、纵欲等,来年就容易有怕冷、手脚冰凉、失眠、消化不良、感冒、过敏等困扰。
更严重的,近期有不少猝死的新闻报导,都与寒冬熬夜劳累、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伤不无关系。比如互联网公司98年女职员凌晨下班猝死,比如40岁中年白领夜晚健身倒地。大冷天的,汽车都容易死火,这道理是类似的。阳气不足继而梗塞瘀堵,生命就停摆了。
5个方法,养出身体里的「小太阳」
阳气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太阳一样,给我们温暖,为我们的生长、运转提供能量,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
同时,「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其根本来源就是阳气。阳气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
三九寒冬,正是一年里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一段时光,我们更要好好养护身体里那点初生的阳气,要像对待刚生下来的宝宝一样小心呵护,养出自己身体里的小太阳。
1、食养
就补冬这件事来说,内经里讲冬主封藏,所以大体上,食养还是温养收藏的主题,尤其一些本就阳虚体弱的老年人、脾胃阳虚的女孩子、小朋友,在冬三月,很适合温补脾肾,把阳气补一补,把精气藏一藏。
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冬季是补脾胃的季节,肾是“先天之本”,决定人一生的生长、衰老,这时候最适合温补助阳、健脾养胃、养阴益精。
1、醋泡姜:健脾胃、养阳气
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今年已岁高龄,却依旧身强体健,其养生秘诀之一就是常年食用醋泡姜。
以前路老的脾胃功能不太好,常容易呃逆、胃胀、消化不良,在坚持食用醋泡姜后,脾胃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许多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压等都与脾胃不好有着密切关联。所以常吃醋泡姜,对于三高、心梗等心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注意:
有形体消瘦、口干舌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目眩耳鸣、舌红少苔等症状的阴虚火旺人群,不宜食用醋泡姜。
醋泡姜特别适合:
·脾胃虚寒
·消化不良
·手脚冰凉
·冬天特别容易感冒
·寒性咳嗽
·受凉胃痛
·没有胃口
·寒湿之人(有白苔重的人,吃了醋泡姜,舌苔变得史无前例的干净)
·痰湿肥胖之人
·预防心血管疾病(路志正爷爷有岁的人,40岁的心脏之称)
强烈推荐每天早上和早饭一起吃。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最能升阳气,促进消化。而且一早上就胃口大开的感觉不要太好。
早上就吃三片,酸的过瘾,辣的温顺。孔子也是爱姜之人。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凡事都不要过量。
因为太好吃,晚上忍不住又吃了两片,发散之力收敛,而不会有太多升阳兴奋的作用,晚上也睡得很安稳。(不过对于神经比较敏感的人,慎)
姜吃完了,还会剩下一些醋,被姜加持过的醋,更加开胃、助酸、止痛。
如果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严重缺乏,或是吃的太过油腻的时候,腹泻的时候,都可以喝上一点,缓解不适。
现成的无添加的醋泡姜。
好吃的姜,是能让不喜欢吃姜的人,也爱上了吃姜,并且在身体里默默发挥作用。
我们找了很多供应商,试吃之后,这款醋泡姜最满意,最打动我的是无添加,良心手作。
无添加:酸是养肝的,如果又吃了很多添加剂,需要用肝来代谢,肝反而受累,得不偿失。
老陈醋:姜要嫩的铜陵姜,醋要老的。泡姜的醋,选用最正宗的老陈醋,他们的陈醋酿制技艺,是国家认可的老陈醋酿制技艺,被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天吃3片,一罐可以吃15天,4罐正好可以吃上两个月。
2、多吃种子
冬季,要吃黑豆、核桃仁、枸杞子、黑芝麻、葡萄干,这些种子专补命门、肾精。
今年是燥冬,补肾首选当然是黑芝麻了。黑色补肾大家都知道,但是还有锦上添花的一笔。在黑芝麻里稍加一些盐,就能「引药入经」,将黑芝麻的补益作用直接引到肾经,比单吃黑芝麻糊的强太多了。
九蒸九晒黑芝麻丸
据晋朝葛洪道长所著古书《抱朴子》记载,黑芝麻只有经过九蒸九晒,才能充分发挥养生功效,此法后来受到药王孙思邈和药圣李时珍的推荐。九蒸九晒黑芝麻的古法工艺据今已有近年的历史。
那么,为何要如此麻烦地反复九遍蒸和晒呢?九蒸九晒,经常用来炮制比较珍贵的药材,以补品为主。此法作用于芝麻,首先,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
我们平时吃芝麻,通常是炒一炒就吃了,其实此时的芝麻仍接近于生芝麻,因油腻而难以消化。从肠胃中走过一遭,人体未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能够彻底分解,油腻性大为降低,更利于人体吸收。
食材:黑芝麻克,黑豆克,黑米克、蜂蜜各45克
制作工艺:
每次将5斤饱满的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筐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这样重复蒸晒九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将芝麻处理成微粉。再用白蜜调和,做成约10克的蜜球。
每天两丸,早晚各一丸。胃好的饭前吃,胃不好的饭后吃。配着茯苓人参茶送服会更好。易上火的用温开水即可。
2、粥养
上面食养讲的都是肉肉,素食的朋友建议此时用粥养,而且自古以来,我们老祖宗也都是这么做的。
下周就入腊月了,民俗里腊月初五五豆粥,腊月初八腊八粥,三九本就是喝粥养人的良机。提前一天就把米豆挑好泡着,早起下锅,煮上满满一上午,加上大块儿的*冰糖,津甜适口,各类米和豆子,越嚼越香。
《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老老恒言》也单独有一卷讲粥谱的,「粥能益人,老年尤宜」,粥较于饭来讲,更易消化,能和胃、补脾,有盈润中焦的好处。
寒冬喝粥跟其他时节不同,有没发现,五豆粥、腊八粥都有各种各样的豆子,豆乃肾之谷,属水通肾,又是种子,封藏着旺盛的生机,正适合冬天补益。此时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也是很治愈。
所以吃素的朋友这时候要补养,最好就是喝粥,我们从内经里可以找到一些此时粥养的提示。
首先,五谷和豆子是必须的。五谷为养,对多数人而言,谷米一类不能缺,这是谷气的来源,后天之本生化气血的。此时岁谷为白,以白米煮粥为佳。
豆子根据自身情况来选配就好,基本上豆类都是养五脏的,而各有所长。绿豆应肝,红豆应心,黑豆应肾,白豆应肺,*豆应脾,一把抓做成五豆粥也很好,腊月初五正好应节。
自己也可以DIY各种养生组组合,口味丰富,很有成就感。
山药益气,薏米祛湿、枸杞益肾、桂圆养心、花生补脾、桑葚滋阴、葡萄干补血……用料上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调整,选好料,扔锅里煮,简单方便。
食材准备起来麻烦,也可以自创快手粥。只要准备白米和水就好,商城里的茶包可以活用,比如要养肾的,往粥里加三包黑豆枸杞桑葚茶,或是拌两勺陈桂玫红膏养血化瘀,方便又好喝。按自己体质,大开脑洞吧。
3、灸养
冬至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艾灸命门穴。身体阳虚或者气虚,体弱怕冷的情况,三九时期可以继续灸起来。
今天再分享一个手脚凉、上热下寒的灸法,尤其是脚凉的妹子,这个方法做到位了,两三次就能让双脚暖和起来。
为什么会上热下寒手脚凉呢?寒冬时节人体的阳气都潜藏在下,如果下行的阳气不足,脚凉是肯定的;如果肾失封藏,阳气上浮,在下空虚,也会导致下寒。
所以要改善的话,用灸法最直接,补阳气、补肾气同时进行。只需要两个穴位:涌泉,照海。
我们来看看涌泉和照海的位置,就知道为什么这两个穴位有如此威力了。
涌泉穴是肾经所出的井穴,在脚底前1/3足心凹陷处。艾灸涌泉可以直接温补肾经之阳。
照海穴是肾经与阴跷脉的交汇处,从内踝尖垂直往下推,到下缘的凹陷处就是。肾气从涌泉穴发起,来到照海穴与阴跷相交,直通于上,与冲脉交贯,气血特别足。
艾灸照海穴既能补益上行的肾水,又能引阳气下行归藏,缓解上热下寒,头面上火咽干咽痛的问题。搭配涌泉穴,补阳、封藏两件事就都做到位了。
4、睡养
对于现在的城里人而言,最好也是最缺的养阳法就是睡大觉。寒冬里可以睡个午觉,晚上宜早睡,子时(23点~1点)和午时(11点~13点)在睡眠中度过再好不过了,「食补不如睡补」。
三九寒冬,阳气就像顽强的小火苗,虽然弱小但生命力强大,给它一点培补,就能千百倍的成长。我们睡前可以练习一个养阳的睡姿,让睡补事半功倍。这个睡姿叫做还阳卧,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腿似环。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如果能顶着会阴最好),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
摆好姿势后,微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
这个姿势会把气血往下引,所以很多人做的时候,会感觉脚心发热。我们平时想得太多,气血能量都在脑子这里,自然睡不着。就像是泡脚让人感觉特别好眠一样,气血下去了,睡眠都会踏实不少。
同时,还可以很快的把肾气充盈起来。生命力强盛的关键就是看肾气是否充足。摆这个姿势,更有利于充盈肾气。
三九寒冬,我们之所以要尤其重视睡觉,子午觉还阳卧,是因为此时阳气初生,最需要通过睡眠去吸取敛藏能量。足够的睡眠,能帮助我们养藏阳气,来年才能更好地生发舒展。
5、茶养
食养、粥养、灸养都得动手,泡茶喝就方便很多。三九期间,最好是用一点阳性的茶饮,快速启动你的阳气,把寒气逼出来!
最近很多人说手冷脚冷,但吃怀姜膏就会上火。或者有的人湿气很重但又很爱上火,口腔溃疡、脾胃虚寒、上热下寒,还往往有这些症状:
腹胀吃得少,容易腹痛、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大便很稀;吃寒凉的,或一冷一热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很容易拉肚子;有小肚腩而且减不下去,摸上去比其他地方温度低;脸色发*发灰、暗淡无光,而且嘴唇也偏淡,嘴唇周围发*;整个人火力不够,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严重者浮肿,小便不通畅;女生还可能伴有白带量多清稀。女生有宫寒痛经、月经量少、颜色暗血块多。那么问题来了,脾胃虚寒成这样了,要怎么才能让脾胃暖和强健起来呢?
仲景先师在提醒我们盲目喝水有害的同时,在《伤寒论》也给出了答案:茯苓人参茶。配伍也是大简大明的:只有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
其中,人参、干姜、灸甘草都是食药同源的食材,但白术燥湿之力大,有一定偏性,作为汤药用来治病好,但不宜作为日常饮用的小药茶。
所以中医老师以理中汤原方为基,把白术换成了茯苓,这样既能温暖脾胃,也不会太燥,做成小茶包,方便脾胃虚寒的朋友日常也能冲泡着喝调理身体。
茯苓主要是祛湿之用,与偏燥的白术不同,茯苓的性子很平和,搭配干姜温中驱寒,就像上面出太阳暖暖的,下面又在清理湿气,专门给脾胃减负。
人参、甘草是补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气,脾胃的寒湿清理之后,就需要补充能量,让脾胃恢复健运。
茯苓人参茶进到虚寒的脾胃里,就像冰雪遇到热水一般,都化开了。喝1~2周,就能感觉肚子里有个小火炉在慢慢升起、肚子暖暖的、身体暖暖的。有些人胃口变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这些都是脾胃变好的表现。
三九阳气养藏好了,到了春天就有了足够的储备来推陈出新。一年之计在于春,推荐女生们从立春开始,调理一下身体,为来年开个健康的好头。
毕竟接下来会有物流停运,疫情反复各种因素影响,囤点吃吃用用的,春节长假能安心养养身子。